福建中医药大学2023年博士后招聘简章
公告详情
单位简介
我校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两次入选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博士专业学位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在原有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基础上,新增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ESI临床医学学科保持全球排名前1%。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第一届、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拥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国家一级学会会长等一批中医药知名专家。
学校有2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先后有789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等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1项。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十三五”以来共承担科研课题3750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峡两岸科技合作联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8项。
申请条件
(一)新近博士学位获得者(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专业对口,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二)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含35周岁),经学校研究通过,上级部门审批,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优先招收全日制应届博士毕业生,严格控制在职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职人员进站做博士后,必须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
(五)本校博士生不能申请在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六)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得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博士后待遇
(一)经费待遇
1.人事工资关系和个人档案转入我校、全脱产在我校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后,纳入学校流动编制管理,由我校支付2年年薪(年薪包含工资、社会保险、午餐补贴、交通补贴、租房补贴等福利待遇)。按照博士后入站时已取得的成果和协议须完成的成果,全日制脱产博士后年薪可达20-24万元。
2.博士后进站工作期间,其科研成果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发放办法,可享受相应的教学科研奖励津贴。
3.人事工资关系和个人档案保留在原单位的博士后,在我校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工资和社会保险由原单位负责。
4.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合招收的博士后,其工资、住房和其他相关待遇由企业负责。
(二)住宿待遇
学校资助招收的全脱产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请免费租住一套博士后公寓。
(三)职称评定
博士后人员进站工作期间,可根据全国博管会《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任职的原则意见》并结合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相关文件政策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四)户口迁移
(一)博士后人员进站,只办理本人户口迁落手续。
(二)在职身份博士后人员(含现役军人、军转干部、定向委培人员)和人事关系(含人事档案、工资、社保)未转入设站单位的博士后人员不予办理户口迁落手续。
招聘学科和岗位要求
(一)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开展建设与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平台,主要有: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中医四诊智能诊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中医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中医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福建省中医健康管理企事业人才高地。科研设施方面: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占地2500m2,科研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下设4个研究平台:四诊信息采集与规范化研究平台、健康状态辨识与数据挖掘研究平台、证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平台、细胞证候信息研究平台。目前累计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流动站引进了日本和新加坡的海外合作导师,同时和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流动站为博士后培养提供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保障。

中医学科研流动站联系人:朱龙老师 电话:0591-22861513
(二)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开展建设与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福建省“双一流”主干学科)建设单位,该学科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均居于全国中上水平,在软科排名中位居全国第4名,拥有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以及三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依托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建有实验面积达94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超2亿元,设有动物影像与形态学平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药物分析与测试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等4个实验平台,能够满足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的需要。
本站“身心协同康复研究”项目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产业研究院开展。康复产业研究院拥有康复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复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已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中西医结合流动站联系人:郑慧芳老师 电话:0591-22861157
招聘流程和联系方式
本着“公开招收、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对报名人员的材料进行初审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初审合格者进行面试,择优招收。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邱阳路1号,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350122
咨询电话:0591-2286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