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才聚嘉理 做实一流】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研究创新中心诚邀全球英才加入
公告详情
单位简介
“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创新研究中心面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发展前沿,主要在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数据交互安全与对抗、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四个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推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顺利实施,引导汇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人才队伍,有序推进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研究,建成特色鲜明,集理论、应用创新于一体的一流网络空间安全科研平台,培养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后继力量,保障我国网络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中心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汇聚了大批国内网络安全与信息对抗领域的专家和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科研团队,其中包括: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青年长江1人、青年托举人才1人。“誓做惊天动地事,甘为隐姓埋名人”是团队的口号,传承红色基因,肩负强国使命,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团结奋进的团队氛围中,团队教师担当起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耕技术领域,矢志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型人才。
研究方向:
方向一: 网络与电磁空间安全
针对强对抗条件下网络电磁空间信号高密度、大动态、低截获、强博弈的难题,开展网络与电磁空间攻击与防御的创新科研突破与重大工程应用。主要研究网络电磁空间建模与表征、认知体系架构,构建网络电磁空间安全知识图谱;突破网络电磁空间智能感知、先进辐射源认知干扰、智能抗干扰、安全模拟等关键技术;建设复杂电磁环境模拟与试验测试中心。包括天基网络理论与技术、天基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无线电封锁屏蔽技术等子方向。
方向二:空天网络与安全通信
针对全球安全信息传输抗截获难题,开展空天网络隐蔽安全传输技术攻关;针对空天网络环境安全漏洞难于检测难题,开展软件脆弱点形成机理等技术攻关。主要进行卫星隐蔽数据传输理论与技术研究,突破复杂电磁环境认知、掩体融入与多载波聚合隐蔽通信技术应用难题;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安全理论研究,揭示安全漏洞形成机理,形成安全漏洞检测、识别、预测与评估的新理论、新方法。包括空天网络高对抗环境下的可信安全组网技术、空天网络可靠信息传输技术、高可信软件自动构造与验证的理论与技术等子方向。
方向三:数据交互安全与对抗
针对多云、跨链等场景下数据交互数据不可信难题,开展密态数据融合与分析科研突破;针对隐匿数据难检测、恶意行为难溯源难题,开展数据安全预警与溯源技术攻关。突破多云密态数据融合、跨链数据安全协同、跨域数据安全共享等关键技术;突破强隐蔽高并发加密流量精准识别与管制、强匿名弱中心区块链异常行为预警与溯源等关键技术;建设数据安全防护与预警溯源中心。包括信息安全与密码理论前沿技术、密码算法设计与算法安全测评技术、网络信息多维数学特征分析技术等子方向。
方向四: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
聚焦捍卫国家安全使命任务,针对预警不足、传输不到、应对不及等问题,开展社会安全多元协同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提升安全发展保障能力。研究面向海内外的情报收集与反制技术、面向陆地边境的安全态势感知技术等,构造社会安全风险预警与防范系统。研究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时间敏感、可靠安全特征下的信息网络传输模型及可靠通信技术。研究面向社会安全事件的数据融合、智能决策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包括全方位智能协同感知技术、宽带泛在跨尺度组网技术、数据融合风险预警与决策技术等子方向。
中心专家简介:
中心团队由首席科学家王沙飞院士领衔责任教授为安建平教授,中心依托“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元信息系统”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业内一流人才、开展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提升顶尖科研成果转化率,打造一支包含行业顶级专家、学术研究人员、技术工程师、产业转化人员等在内的多元化、梯队化、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名誉院长,曾任总参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863计划军口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原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长期从事卫星通信信号处理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多篇。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空天信息网络、太赫兹空间通信、空间信号处理领域研究,在极低信噪比检测与接收、高动态信号检测与跟踪、星载高效信号处理、深空网络协议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近5年来,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国防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译著1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在宽带无线通信与网络、通信信号处理领域开展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任务、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 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多项科研任务。在抗干扰无线通信领域,开展了高速跳频无线传输技术、信号处理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在空间与卫星通信方面,开展了高速卫星通信调制解调与编码技术卫星测控技术等研究工作;有关成果获得部级科技发明一等奖一项 (排名第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排名第六),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排名第三),近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20余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已授权5项。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工局信息安全技术专家组组长,国防科工局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工作小组副组长,国防基础科研信息与控制专家组成员,中国航天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公安部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信息安全专家组副组长。曾获得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第九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领域聚焦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主持各类国家级、省部级信息安全科研项目3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并在信息安全若干重要研究方向上取得基础理论与方法、关键技术与系统的重大突破。以第一作者出版论著3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收录80多篇,授权 (申请) 发明专利70多项。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国通信学会网络与信息安全杰出人才。长期从事密码学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区块链技术、密码算法与安全协议、大数据安全与隐私分析等。近年来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国家242信息安全专项、国家密码发展基金、工信部信息编码应用服务平台专项课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近五年共发表SCI检索论文75篇,包括IEEEJSAC、IEEETIFS、IEEE TDSC等CCF A类顶级期刊及SCI一区期刊论文37篇,获得IEEE/ACM IWQOS 2017、IEEE TRUSTCOM 2018、IEEEIPCCC 2014 最佳论文奖,并以第一作者在SPRINGER出版外文专著两本。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密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科研院副院长,“社会治理智联网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基金委面上项目等,在IEEE/ACM期刊和CCF-A类会议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 (授权) 专利10余项。相关成果获得2015年数据中心峰会设计金奖 (序2)2016年东盟信息技术金奖 (序2)第一作者期刊论文分别获得2019 IEEETCSVT和2015IEEEMULTIMEDIA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7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相关成果应用于阿里巴巴数据中心、东芝数据中心等。担任IEEE TRANS.ON MULTIMEDIA、ADHOCNETWORKS期刊编委。
研究院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 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新型高端科研机构(事业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推进学科交叉创新、高层次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办学功能拓展区”"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院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团队,实行PI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模式,高水平人才全面融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引育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嘉兴市简介:嘉兴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发达、经济繁荣,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江南文化发源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地、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7次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全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50强榜单中位列第25位,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单中位列第35位(2021年)。
招聘岗位及招聘条件
招聘岗位:
本次招聘针对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密码学等学科,面向相关领域硕士、博士毕业生,招聘学术人才岗位、博士后岗位、工程实验技术岗位。
招聘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
2、身心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服务奉献意识,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学术潜能,具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系统谋划、组织协调和表达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领导力和创新合作精神。
3、具有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学习经历、学术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薪酬待遇
提供具有相对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拔尖人才,一人一议;
优秀学术人才年薪30-80+万;
进站博士后年薪30/40/50万 (可叠加成果激励15万或25万/年,含地方政府人才补助) ;
工程实验技术人才年薪10-80万。
科研经费:
根据人才类型提供10-600万+的科研启动费。
科研平台:
个性化定制+共享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和嘉兴市高能级科研平台。
科研团队:
配备高能级科研团队 (博士后、工程实验技术人才、产业化人才等),给予研究生招生指标
福利保障:
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健康体检、高温补贴等;给予安居补贴、提供过渡性免费人才公寓。
服务保障:
提供良好的科研办公环境、一站式服务;协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配偶就业、医疗健康等需求。
人才发展:
符合条件者纳入北京理工大学人才引育体系,可双聘为北京理工大学硕导、博导,高层次人才给予北京理工大学事业编制,实现“人事关系在嘉兴、学术关系在北理。
双向参加职称晋升(研究员系列)项目申报 (国家、浙江省及嘉兴市人才计划)。
出站博士后来/留研究院工作可直接申请确认为副研究员;博士后满足北京理工大学公开招聘专任教师任职条件者,可优先聘任至相应岗位;满足研究院公开招聘学术人才任职条件者可优先聘任至相应岗位。
应聘流程
请扫描下方简历投递二维码提交个人详细简历、学术代表作等。简历内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发表文章目录专利及获奖情况等,简历命名要求: 应聘岗位+研究方向+姓名+来源博士引进网。
联系方式:
网安创新研究中心:李老师:
人力资源部:蒋老师:0573-83620930
杨老师:0573-83260931